close

          

消失的輕騎兵 - 輕戰車的日薄西山[圖說]中華民國陸軍裝甲獨立第73旅塗裝的M41A3, 注意砲塔上的藍色三角形是當時73旅的戰術標誌. 下面的"裝甲73旅"這幾個字不知是哪個天才的主意. 輕戰車的時代已經是曾經的過眼雲煙, 隨著科技的進步, 不但新一代主戰車在機動力的表現上較舊式輕戰車有過之而無不及, 就連快速部署部隊的需求都被輪型突擊砲車所取代. 對於這些消失中的老戰馬, 似乎應該寫上一筆. 請注意這邊定義的輕戰車是: 以戰車架構發展, 作戰方式與戰車相同, 具備較輕裝甲與較高機動力之履帶車輛. 因此那批從步兵戰鬥車或裝甲運兵車衍生出來的傢伙(例如CV90/120或M113FSV)不屬本文所談之輕戰車. [圖說]新加坡陸軍在台灣訓練的星光部隊使用的AMX13輕戰車. 注意他那門早期型的75mm CN75-50主砲是從二戰期間五號"豹式"中戰車所使用的75mm L70 KWK42戰車砲的法國拷貝版. 後期型的AMX13已經提升成105砲了. 他特殊的擺動式砲塔也引進了世界第一種實用化的自動裝彈機.[圖說]日軍二戰中在東南亞擄獲的盟軍M3A1輕戰車.在戰車剛出現之時, 各國對於戰車設計的概念是各行其政. 受限於當時出力不足的發動機, 早期發展的戰車發展分成了數個分支. 英國的全裝甲概念, 使得他的戰車發展區分成裝甲堅實的步兵戰車與快速機動的巡航戰車, 分別負擔支援步兵與騎兵的角色. 法國戰車上承國家的絕對守勢戰略, 完全加強於防護裝甲上.而德國的發展方向是最為均衡的, 但是也是資源最為缺乏的. 德國戰車在當時就區分成三種, 輕戰車如一二號戰車, 中戰車如三號戰車及支援戰車如四號戰車. 輕戰車從來不被軍方認為是作戰的主力, 只是部隊在真正的中戰車進入序列之前墊檔的龍套和作為熟悉新式作戰方式的工具. 尤其是在大戰中期以後, 部隊編制中的輕戰車隨著自然損耗而消失, 德軍也沒有計畫重開生產線補充. 這當然跟國力也有關係, 不過主因還是因為對德軍來說, 新式輕戰車並不是那麼的重要. 英俄對輕戰車並沒有特別的鍾愛, 發展使用最多的還是美國. M-3/5(STUART)族系的輕戰車因為構造簡單, 機械可靠而廣受使用者的喜愛. 美國挾其龐大的戰爭潛力, 在大量生產的同時還有餘力持續推出新型的M24輕戰車. 重量成長到18.5噸的他配備一門短管的75mm口徑主砲, 最厚達到38mm的裝甲與傾斜避彈構型提供了不亞於M4中戰車的防護力. 隨著大出力發動機的日漸成熟與對火力防護力的升級要求, 大戰末期的輕戰車與早期的型式已經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但是追求高度機動力的目標依然未變. 在此時有少量為了提供給空降單位裝甲支援而發展的超輕型輕戰車存在, 產量與地位自然不能與作為主流的車種相提並論. 一直到韓戰爆發, 輕戰車的重量與火力進一步得到加強. 大戰結束之後, 美國戰車依然區分成輕中重三種規格來發展, 這時新發展出來的的就是M41了. 配備一門長管的76mm主砲, 以擊毀T54/55為目標的火力, 達到23.5噸的重量. 這是美國輕戰車發展的最高峰, 而約在同時期, 法國也以其新的機動至上哲學開發出15噸的AMX-13輕戰車, 俄國方面則是早就不再發展同級的車輛, 數十年間只有一種水陸兩用的PT76搆得上被稱為輕戰車. 一時之間, 輕戰車的發展似乎相當熱鬧. 但是, 後續的戰例卻出現一些不同的結果. [圖說]M24輕戰車, 現在在台灣許多地方常見的展示品. 金馬也還有一些作為固定砲堡陣地的車體.[圖說]Thunderbolt, M8 AGS (Armoured Gun System, 裝甲火砲系統)的發展型, 換裝了120mm主砲之後現正由BAE努力推銷中. 原本中華民國陸軍(ROCA)希望能在AGS的架構之下用他的加強防護型引進授權生產作為新式輕戰車. 但是價格和獲得方式一直橋不攏而且在美軍因為AGS空投測試失敗而宣布將不採用之後, ROCA也失去了興趣. 終究使用獨門系統不是ROCA願為敢為的. 在CM32出現之後, 引進它的可能性無疑更加渺茫. BAE原本希望美軍能重新考慮在輪型的STRYKER MGS (Mobile Gun System, 機動火砲系統)解決他的超重問題前採用AGS作為暫時甚至永久性的解決方案, 但是迄今也沒有進展.六日戰爭之後, 宣告了機動力彌補防護力思想的失敗. 畢竟厚甲的主戰車挨上幾發命中彈還有機會重回戰場(截至目前最高紀錄是以色列在贖罪日戰爭中的數字 - 11發), 但輕戰車挨上一發就可能烈燄纏身. 在此之後, 各國紛紛以新的觀點重新評估輕戰車的適用性, 並逐漸汰除陣中的輕戰車. 同時新一代的輪型甲車則紛紛裝上了中口徑主炮而竄出了頭. 這時的輕戰車僅剩的舞台就剩下需要快速部署能力的輕裝部隊. 因應這些部隊的需要, 輕戰車家族的新成員依然陸續的問世. 他們的共同點在於輕, 能夠以空運方式遂行快速部署的目標. 他們包括了美國的M-551, STINGRAY和AGS(M8)和英國的FV101. 但是在俄國, 這種角色是由空降步兵戰鬥車, 就是鼎鼎大名的BMD系列來擔任. 至於德國的鼬鼠, 那只能被叫做裝甲機動載具. 到了80年代末期, 裝砲的輪型甲車更加的快速發展, 更壓縮了輕戰車的生存空間. 於是輕戰車就像恐龍一般逐漸的消失了.[圖說]CM32"雲豹"甲車的突擊砲型, 將取代中華民國陸軍所有仍在服役的的M41. [圖說]高速公路競飆中的中共八輪突擊砲車.

 

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麗芬 的頭像
    陳麗芬

    茶餐廳

    陳麗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